[首頁] >> [正法] >> [天界]

三十一个生存空間
The Thirty-one Planes of Existence

[編者] 約翰-布列特
[中譯]良稹

原文版權所有 ©  2005 Access to Insight. 免費發行。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編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衆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并登載本版權聲明。


        無可逃避的業力原理確保了我們的每一個行動——無論身、語、意——依照該行動的善巧與否得其果報。我們在個人生活中時常親眼目睹這類過程,即便後果不一定當即顯現。然而佛陀還教導說,我們行爲的後果甚至延續到來世,決定了死後重生的質量: 你的行爲有益、善巧,則決定有一個善界重生。行爲不良、不善巧,則有不良重生。於是,我們被個人選擇與行爲[業]的質量所推動,從一生到下一生,在多少劫世裏流轉輪回
        經文中描述了三十一個不同的生存“平面”或“域界”,衆生在其中久久輪回游蕩。這些域包括了極其黑暗、冷酷、痛苦的地獄,一直到最爲崇高、精致、極樂的天界。在每個域的生存均非永久,佛教宇宙觀裏不存在永恒的天堂與地獄。衆生之所以投生某個域,取決於舊業與和死亡時刻之業。當推動他們進入該域的業力竭盡之時,他們便死去,再一次隨業力重生他處。於是,這個令人厭倦的周期繼續著。
        習慣上把這些生存域歸爲三種特定的“界”(loka),根據其精細程度由高至低羅列於下:

無色界(arupa-loka)[1]: 包括四域,死亡時在無色禪那 禪定者,可到達该界。
色界(rupa-loka): 由十六域組成,其中的居住者(天神devas)享受著極其精致的精神喜樂。那些至少達到了某些禪那層次的人,以及(暫時)壓制了仇恨與惡意的人,可以達到那裏。據說諸天神們身體精致,帶著純淨的光亮。其中最高域——淨居天,只能由證得覺悟第三階段的不還果者達到。無色界與色界共同構成了“天界”(sagga)。
欲界(kama-loka感官欲望界): 由十一域組成——受五種官感的主宰,經曆喜樂與不樂。其中七域爲善趣,包括我們所在的人界以及幾個天神居域。最低等域爲四種“惡趣”,包括動物界與地獄。

        爭論這些域界是真實存在或僅是一些描述此生體驗的諸樣心態的奇特比喻,是無意義的。該宇宙觀的訊息在此: 除非采取步驟,突破業力的鐵爪,我們注定會毫無目標地從一個狀態遊蕩到另一個狀態,遠離真正的甯靜與滿足。佛陀的革命性發現,在於他找到了解脫之道: 八聖道,以此爲工具,使我們永遠逃脫這種令人厭倦的遊蕩,獲得真正不可動搖的自由


I. 無色界(arupa-loka)

域處

評論

重生此域之業因

(31)非想非非想處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  (nevasaññanasaññayatanupaga deva)

此諸域居者僅有心智,無物質身體,不能聽聞佛法。

第四無色禪那

(30)無所有處Nothingness (akiñcaññayatanupaga deva)

第三無色禪那

(29)識無邊處Infinite Consciousness (viññanañcayatanupaga deva)

第二無色禪那

28)空無邊處Infinite Space  (akasanañcayatanupaga deva)

第一無色禪那

II. 色界 (rupa-loka)

域處

評論

重生此域之業因

(27)色究竟天Peerless devas (akanittha deva)

這五個淨居天只能由不還者與阿羅漢達到。在別處修成不還者的生靈在此重生,在此證得阿羅漢。

此處居者之一爲梵天沙巷婆提[娑婆世界主梵天],是他請求佛陀傳法於世。(SN VI.1).

第四禪那

(26)善見天Clear-sighted devas (sudassi deva)

(25)善現天Beautiful devas (sudassa deva)

(24)無熱天Untroubled devas (atappa deva)

(23)無煩天Devas not Falling Away (aviha deva)

(22)無想有情天Unconscious beings (asaññasatta)

僅有色身,卻無心智。

(21)廣果天Very Fruitful devas (vehapphala deva)

此域諸天享受著程度不一的禪那之喜。

(20)遍淨天Devas of Refulgent Glory (subhakinna deva)

第三禪那(最高程度)

(19)無量淨天Devas of Unbounded Glory (appamanasubha deva)

第三禪那(中等程度)

(18)少淨天Devas of Limited Glory (parittasubha deva)

第三禪那(低等程度)

(17)光音天 Devas of Streaming Radiance (abhassara deva)

第二禪那(最高程度)

(16)無量光天Devas of Unbounded Radiance (appamanabha deva)

第二禪那(中等程度)

(15)少光天 Devas of Limited Radiance (parittabha deva)

第二禪那(低等程度)

(14)大梵天 Great Brahmas (Maha brahma)

此域最著名的居者中有一位大梵天,這位天神幻想自己是宇宙間無所不見、無所不能者 (DN 11)。

第一禪那(最高程度)

(13)梵輔天Ministers of Brahma (brahma-purohita deva)

此域諸天享受著程度不一的禪那之喜。

第一禪那(中等程度)

(12)梵衆天Retinue of Brahma (brahma-parisajja deva)

第一禪那(低等程度)

III. 欲界 (kama-loka)

 

域處

評論

重生此域之業因

 

欲界善趣地
Happy Destinations (sugati)

(11)他化自在天Devas Wielding Power over the Creation of Others (paranimmita-vasavatti deva)

此域諸天享受著其他天神爲他們創造的感官之樂。貪、瞋、癡的體現者魔罗(Mara)即住於此。

°十善業
°佈施
°培養戒德與智慧(AN X.177)

(10)化乐天Devas Delighting in Creation (nimmanarati deva)

此域諸天享受自造感官之樂

(9)兜率天Contented devas (tusita deva)

純粹的喜悅與歡快之地。菩薩們在最後一次投生人界前即住於此。據說這裏住著未來佛——彌勒菩薩

(8)夜摩天Yama devas (yama deva)

此地諸天住在空中,毫無困難。

(7)三十三天 The Thirty-three Gods (tavatimsa deva)

佛陀的弟子帝釋(Sakka)主宰此處。這裏的許多天神住與空中樓閣。

(6)四大王天Devas of the Four Great Kings (catumaharajika deva)

住著天界樂手乾踏婆 (gandhabbas)與道德純淨度不等的樹精。後者類似於西方神話中的怪妖、小神、精靈。

(5)人界Human beings (manussa loka)

你目前在此地 。重生爲人極其難得 (SN LVI.48),也極其寶貴,因爲此界里喜與苦的獨特平衡有助於培養從整個輪回中解脫的戒德與智慧(SN XXXV.135)。

° 培養戒德與智慧。(ANX.177)
°得入流果會保證所有未來重生至少爲人或者更高。

恶趣地
States of Deprivation (apaya)

(4)阿修罗界Asuras (asura)

巨人們居此,相互作無情的爭鬥。

°十不善業 (MN10)

(3)饿鬼界Hungry Shades/Ghosts (peta loka)

鬼與不樂精靈們,毫無希望地在此域遊蕩,尋找不可得的感官滿足。
Read Ajaan Lee's colorful description of this realm.

°十不善業(MN10)
°缺少戒德、執取妄見(ANX.177)

(2)动物界Animals (tiracchana yoni)

此域包括了尋常可見的一切非人動物: 獸類、昆蟲、魚類、蠕蟲等等。

°十不善業(MN10)
°缺少戒德、執取妄見。不過,如果此人對比丘與比丘尼作過佈施,也許重生爲“裝飾性動物” (例如,羽毛美麗的鳥、紋理可觀的馬。AN X.177).
°“行为如动物”(MN57)

(1)地狱界Hell (niraya)

此域生靈經曆著不可想象的痛苦(中部129與130中有詳細描述),不要把它與其它宗教裏的永恒地獄相混淆,因爲生靈在此域居留時間如在每個域界,皆爲暫時。

°十不善業(MN10)
°缺少戒德、執取妄見。(ANX.177)
°殺父母、殺阿羅漢、傷害佛陀、制造僧伽分裂。(ANV.129) °好爭執、惹人厭。(SnpII.6)


來源:
►《佛教辭典》,編者三界智長老(Kandy: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1980)
►《佛教史導論》(第四版),作者 R.H.羅賓遜; W.L.約翰遜(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1997)
►《長部》(引言),譯者莫裏斯-沃石(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87)
►《阿毗達摩手冊》,編者那爛陀長老(Kuala Lumpur: Buddhist Missionary Society, 1979)
►《中部》(引言),譯者年那摩利比丘、菩提比丘(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95)
►《天人之師》,作者蘇珊-E-朱勒(Kandy: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97)
►《三界》(挂圖),編者阿嘉羅-蘇瓦諾尊者

[1]中譯注: 此出arupa和下文的rupa,英文原文分別是immaterial和fine imaterial,直譯分別是: 非物質界和精致的物質界.坦尼沙羅尊者譯作:formless和form: 無體形和有體形(form即shape,視覺可見的外形或輪廓).
[2]中譯注: 三十一生存域的系統編排出自阿毗達摩。經藏中(如《轉法輪經》)提到過一些天界層次,但無全面概述。長部20《大會經》中提到的十方世界諸天之名,與三十一生存域的對應關系亦不甚明了。


相關連接:
       
        天界
        輪回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ptf/dhamma/sagga/loka.html
最近訂正 8-9-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