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法]

過患
Drawbacks
adinava

[編者] 約翰-布列特
[中譯]良稹

原文版權所有 ©  2005 Access to Insight. 免費發行。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編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衆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并登載本版權聲明。

感官欲乐的過患

縱使天上下起金幣之雨,
我們的感官之欲
        也不會滿足。
‘它們是苦,
遠非樂。’——
         了悟此意,智者
縱使在天界般的感官之娛裏,
         無樂可得。
他是正自覺者的弟子,
        以渴求的終結爲樂。

——Dhp(法句經)


        “假定一只狗,爲虛弱與饑餓所困,路過一座屠宰場,有個技熟的屠夫或其學徒,朝它扔一串骨——刮淨、沾血、無肉。你們覺得如何: 那只狗,啃著那串骨——刮淨、沾血、無肉——它的虛弱與饑餓可會消解? ”
        “世尊,不會。爲什麽? 因爲那串骨刮淨、沾血、無肉。那只狗除了疲倦與惱怒,什麽也得不到。”
        “家主們,同樣地,一位聖者的弟子如此思索:‘世尊把感官欲乐比作一串骨,苦多、絕望多、過患更多。’ 以正明辨如實看清了這一點,他會避免來自多種[因素]、依賴多種[因 素]的安甯,培養來自單一[因素]、依賴單一[因 素]的安甯,由此止息對世俗之誘的執取/維持,不著余迹。”

——MN54(中部)


        “何爲感官欲樂的誘惑? 比丘們,感官欲樂有五條。哪五條? 藉眼識別之色——愉悅、可喜、迷人、可愛、增欲、誘人。藉耳識別之聲……藉鼻識別之香……藉舌識別之味……藉身識別之觸——愉悅、可喜、迷人、可愛、增 欲、誘人。有賴於這五條感官欲樂而生的喜與樂,那便是感官欲樂的誘惑。
        “那麽,何爲感官欲樂的過患? 有此情形,一位族姓子從業謀生——無論會計、算師、耕作、商賈、牧牛、箭手、國王隨從,等等——他面對冷、他面對熱、受蚊蠅爬蟲騷擾、風吹日曬、死於饑 渴。
        “感官欲樂的這個過患,即時即地可見的這一堆苦,是以感官欲樂爲由、以感官欲樂爲源、以感官欲樂爲因、只爲了感官欲樂。
        “這位族姓子若這般辛苦操勞,卻不得財富,他於是憂愁、悲痛、哀歎、捶胸、痛苦。‘ 我的工作徒勞無獲、我的辛勞毫無結果!’ 因此,感官欲樂的這個過患,即時即地可見的這一堆苦,也以感官欲樂爲因……
        “這位族姓子若這般辛苦操勞,得了財富,他便經歷守護之憂苦: ‘如何不讓國王、盜賊搶走我的財物,如何不讓它給火燒毀、給水沖走、給不孝子孫奪走?’ 正當他守護、看護財物時,它卻給國王、盜賊搶走、給火燒毀、給水沖走、給恨心子孫奪走了。他於是憂愁、悲痛、哀歎、捶胸、痛苦。‘我的財物盡失去了!’ 因此,感官欲樂的這個過患,即時即地可見的這一堆苦,也以感官欲樂爲因……
        “再者,正是以感官欲樂爲由、以感官欲樂爲源、以感官欲樂爲因、只爲了感官欲樂,國王與國王相爭、貴族與貴族相爭、僧侶與僧侶相爭、家主與家主相爭、母與 子相爭、子與母相爭、父與子相爭、子與父相爭、兄弟與兄弟相爭、兄弟與姊妹相爭、姊妹與兄弟相爭、友與友相爭。接著,他們在爭執、爭鬧、爭論 時,以拳、以土塊、以棒、或以刀相互攻擊,招致死亡或如死之痛。" 因此,感官欲樂的這個過患,即時即地可見的這一堆苦,也以感官欲樂爲因……
        “再者,正是以感官欲樂爲由、以感官欲樂爲源、以感官欲樂爲因、只爲了感官欲樂,人們執起劍盾、架起弓矢、聚爲兩陣、沖進戰場,一時矢矛紛飛、劍光閃閃; 在那裏他們爲矢矛刺傷、被刀劍砍頭,招致死亡與如死之痛。因此,感官欲樂的這個過患,即時即地可見的這一堆苦,也以感官欲樂爲因……
        “再者,正是以感官欲樂爲由、以感官欲樂爲源、以感官欲樂爲因、只爲了感官欲樂,人們執起劍盾、架起弓矢、沖擊陡滑的堡壘,一時矢矛紛飛、劍光閃閃; 在那裏他們受沸牛糞潑撒、被重物砸扁、給刀劍砍頭,招致死亡或如死之痛。因此,感官欲樂的這個過患,即時即地可見的這一堆苦,也以感官欲樂爲 因……
        “那麽,何爲感官欲樂的解脫? 凡是平息對感官欲樂的貪愛、放棄對感官欲樂的貪愛,那便是感官欲樂的解脫。”

——MN13(中部)


形色的過患
        “比丘們,何爲形色之誘? 假定有一位貴族、婆羅門、或家主階級的少女,十五六歲、不高亦不矮、不胖亦不瘦、不黑亦不白。她的美貌與魅力可是在最盛之時?”
        “世尊,是的。”
        “凡有賴於該美貌與魅力而昇起的喜與樂: 那便是形色之誘。
        “那麽,何爲形色之誘的過患? 有此情形,人們可能後來再見同一位女子八十、九十、百歲之相: 衰老、如櫞木般彎曲、佝僂、持杖、抖索、衰弱、豁牙、白髮、少發、禿發、皮皺、肢體多斑。你們以爲如何: 是否她昔日的美貌魅力已然褪盡,過患顯現?”
        “世尊,是的。”
        “比丘們,這便是形色之誘的過患。
        “再者,人們可能再見同一位女子在病患、痛苦、重疾之中,臥於屎尿之污、靠他人擡起放下。你們以爲如何: 是否她昔日的美貌魅力已然褪盡,過患顯現?”
        “世尊,是的。”
        “比丘們,這也是形色之誘的過患。
        “再者,人們可能再見同一位女子棄屍墳場——一日、兩日、三日,腫脹、青紫、腐爛。你們以爲如何: 是否她昔日的美貌魅力已然褪盡,過患顯現?”
        “世尊,是的。”
        “比丘們,這也是形色之誘的過患。
        “再者,人們可能再見同一位女子棄屍墳場,爲烏鴉、鷹鷲、爲狗、土狼等動物啄食……骨胳尚有血肉、以筋相連……骨胳血肉盡失、以筋相連……骨腱分離、散亂 四處——此處手骨、彼處足骨、此處腓骨、彼處腿骨、此處臀骨、彼處椎骨、此處肋骨、彼處胸骨、此處肩骨、彼處頸骨、此處腭骨、彼處齒牙、此處 頭骨……骨色發白如螺殼、經年堆積……化爲粉末……你們以爲如何: 是否她昔日的美貌魅力已然褪盡,過患顯現?”
        “世尊,是的。”
        “比丘們,這也是形色之誘的過患。
        “那麽,比丘們,何爲出離形色? 平息對形色的貪愛、放棄對形色的貪愛,那便是出離形色。
        “凡不能如實明辨形色之誘惑爲誘惑、形色之過患爲過患、形色之出離爲出離的僧侶行者,他們自己理解形色、或以此真理激勵他人藉修持了解形色: 那是不可能的。然而,凡能如實明辨形色之誘惑爲誘惑、形色之過患爲過患、形色之出離爲出離的僧侶行者,他們自己理解形色、或以此真理激勵他人 藉修持了解形色: 那是可能的。”

——MN13(中部)


感受的過患
        “那麽,比丘們,何爲感受之誘?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遠離感官欲樂、遠離不善巧心態——進入、安住於第一禪那: 由遠離而生起喜與樂、伴隨著尋想與評量。那時候,他無心傷害自己、傷害他人、或傷害雙方。他有一種徹底無害的感受。我告訴你們,此無害之受,乃是一切感受 中的至高誘惑。
        “接著這位比丘,隨著尋想與評估的平息,進入、安住於第二禪那; 由沈靜而生起喜與樂,隨著尋想與評量的消退、知覺匯合起來——有了內在確定……隨著喜的消退,他保持著寧靜、有念、警覺,身體敏感於樂。他進入、安住於第 三禪那,對此聖者們宣告:‘寧靜、有念,他有了愉快的居處’……隨著樂與痛的放棄——如先前喜與苦的消退一般——他進入、安住於第四禪那: 寧靜與念住達到純淨,既無樂、又無痛。那時候,他無心傷害自己、傷害他人、或傷害雙方。他有一種徹底無害的感受。我告訴你們,此無害之受,乃 是一切感受中的至高誘惑。
        “那麽,何爲感受的過患? 感受無常、有苦、可變: 這便是感受的過患。
        “那麽,何爲出離感受? 平息對感受的貪愛、放棄對感受的貪愛,那便是出離感受。
        “凡不能如實明辨感受之誘惑爲誘惑、感受之過患爲過患、感受之出離爲出離的僧侶行者,他們自己理解感受、或以此真理激勵他人藉修持了解感受: 那是不可能的。然而,凡能如實明辨感受之誘惑爲誘惑、感受之過患爲過患、感受之出離爲出離的僧侶行者,他們自己理解感受、或以此真理激勵他人 藉修持了解感受: 那是可能的。”

——MN13(中部)


色身的過患
        “那麽,何爲對過患的辨識[認知]?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來到野外、樹下、空靜之處——如此思索:‘這色身有諸多痛苦、諸多過患。在這色身裏會昇起諸多疾病,如: 視力病、聽力病、鼻病、舌病、體病、頭病、耳病、口病、牙病、咳嗽、哮喘、粘膜炎、熱病、衰老、胃痛、昏迷、痢疾、流感、霍亂、麻瘋、疔瘡、輪癬、肺結 核、癲癇、皮膚病、癢癥、痂、幹癬、疥瘡、黃疸、糖尿、痔瘡、瘻管、潰瘍、膽癥、粘液癥、風癥、體液癥、氣候癥、身體照顧不周之癥、外傷、業力病、冷、熱、餓、渴、排屎排尿。’ 他這般地專注於色身的過患。這便稱爲對過患的辨識[認知]。”

——ANX60(增支部)


老、病、死、雜染的過患
        “這四種追求是尊貴的。哪四種? 有此情形,一個人,自己會衰老,意識到衰老的過患,尋求脫離枷鎖、不老、無上的止息: 即解脫。自己會染病,意識到染病的過患,尋求脫離枷鎖、無病、無上的止息: 即解脫。自己會死亡,意識到死亡的過患,尋求脫離枷鎖、不死、無上的止息: 即解脫。自己有雜染,意識到雜染的過患,尋求脫離枷鎖、無雜染、無上的止息: 即解脫。”

——AN IV.252(增支部)


瞋怒的過患


怒者醜陋、少眠,他所得盈利,
        因言行有失,轉爲虧損。
盛怒的人,把他的財富摧毀。
        狂怒的人,把他的地位摧毀。
親戚、朋友、同事們躲避他,
        瞋怒帶來損失,瞋怒使心燃燒。
他意識不到危險由內心生起,
        怒者不了解自己的利益,怒者看不見法。
被瞋怒征服的人,
        處於一團陰暗之中。
他樂於惡行,以爲善行,
        當怒意消退之時,他如火燒般受苦。
他如煙霧圍繞之火,
        無用、無光。

——AN VII(增支部)


一切執取現象的過患
    “一個人連續專注於執取現象的過患,渴求便止息 了。從渴望的止息,引致執取/維持的止息。從執取/維持的止息,引致緣起[有]的止息。從緣起 的止息,引致生的止息。從生的止息,於是老、病、死、憂、哀、痛、悲、慘,全部止息。若大一堆苦 與緊張,便是這般地止息。”

——SN XII52(相應部)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ptf/dhamma/adinava/index.html
最近訂正 6-4-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