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法]

出離
Renunciation
nekkhamma

[編者] 約翰-布列特
[中譯]良稹

原文版權所有 ©  2005 Access to Insight. 免費發行。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編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衆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并登載本版權聲明。

公平交換

我願作此交易:
        以衰老換得不老,
        以熾燒換得解脫:
這是不再受軛的
        至高寧靜
        與無上安穩。

——ThagI32(長老偈)

如果放棄小樂,
        他得見大樂,
智者將放棄小樂,
        求取大樂。

——Dhp290 (法句經)



逆着流行觀念
        其時,尊者阿難與家主塔普薩往詣世薄伽梵,近前頂禮後,坐於一邊。坐下後,他對薄伽梵說:“這位家主塔普薩對我說:‘尊者阿難,我們是耽溺於 感官之樂、欣喜於感官之樂、享受感官之樂、縱情感官之樂的家主。在我們這些耽溺於感官之樂、欣喜於感官之樂、享受感官之樂、縱情感官之樂的人 看來,出離根本是個大損失。然而,我卻聽說此法此律之中,年輕的比丘們視出離爲寧靜,內心急於出離,趨向有信心、穩步、堅定。因此正是在出離 這個主題上,此法此律與大衆背道而馳。’”
        “正是如此,阿難,正是如此。即便我自己在覺悟前、尚爲未悟的菩薩時,雖想到:‘出離善哉。退隱善哉,’ 然而我的心卻不急於出離,未視出離爲寧靜,未趨向有信心、穩步、堅定。我想:‘是何因緣、是何理由,爲什麽我的心不急於出離,未視出離爲寧靜,未趨向有信 心、穩步、堅定?’ 接著我想到:‘我還不曾看見感官欲樂的過患。我還不曾思考[那 個主題]。我還不理解出離的果報。我對它還不熟悉。那就是爲什麽我的心不急於出離,未視出離爲寧靜,未趨向有信心、穩步、堅定。’”
        “接著我想到:‘如果看見了感官欲樂的過患後,我思考該主題; 如果理解了出離的果報後,我對它熟悉起來,我的心便有可能急於出離,視出離爲寧靜,趨向有信心、穩步、堅定。’”
        “於是後來,在看見了感官之樂的過患後,我探索該主題;在理解了出離的果報後,我使自己熟悉它。我的心急於出離,視出離爲寧靜,趨向自信、穩步、堅定。接 下來,遠離感官之欲、遠離不善巧的心態,我進入、安住於初禪: 從遠離中昇起了喜與樂,伴隨著尋想與評量。”

——AN IX41(增支部)



極樂
       [佛陀:] “跋提,[聽說]你獨自在林中、樹下、空靜處,反復大叫 ‘極樂! 極樂!’可是真的?”
        [尊者跋提:]“世尊,是真的。”
        “你反復大叫 ‘極樂! 極樂!’時,心裏在想什麽?”
        “過去,在我居家時,爲了常享君王的喜樂,我把衛兵部署於王宮內外、城鎮內外、鄉村內外。即便有這等保護、這等守護,我仍住於怖畏——焦躁、多疑、恐懼。 但現在,獨自去林中、樹下、空靜處時,我住於不懼、不躁、自信、無畏——不擔心、不困擾,我的需要滿足了、我的心如野鹿(般自由)。這就是我 反復大叫‘極樂! 極樂!’時,心裏所想的。”
        接著,注意到那件事的重要性,世尊當時大聲說:

不再受激者,
克服有與非有者,
他已超越恐懼,
        有喜、無悲,
        天 神看不見他。

——Ud II 10(自說經)



安眠
        [佛陀:]“你覺得如何: 假定一位家主或家主之子有一棟房子: 山形屋頂、牆內外塗灰、門窗緊閉、無穿堂之風。在屋裏,他有一張馬鬃軟榻: 上鋪一床長羊毛褥、一床白羊毛褥、一床錦繡被、一床卡達裏鹿皮毯,頂垂華蓋、側堆紅枕。點一盞燈,四個妻子百般嫵媚,伺候著他。他是否能自在 安眠? 或者你認爲如何? ”
        [阿羅毗的赫塔迦:]“是,世尊,他能自在安眠。世上的自在安眠者當中,他便是一位。”
        “不過年輕人,你覺得如何: 那位家主或家主之子,是否有可能昇起貪欲的身火或心火——受貪火的燒灼——他苦惱難眠?”
        “是,世尊。”
        “然而那些貪火——受其燒灼,那位家主或家主之子苦惱難眠——該貪欲已被如來棄絕、根除,如拔起的棕櫚、生機已失、永不再生。因此,他自在安眠。”
        “年輕人,你覺得如何: 那位家主或者家主之子,是否有可能昇起嗔怒的身火或心火——受怒火的燒灼——他苦惱難眠?”
        “是,世尊。”
        “然而那些怒火——受其燒灼,那位家主或家主之子苦惱難眠——該嗔怒已被如來棄絕、根除,如拔起的棕櫚、生機已失、永不再生。因此,他自在安眠。
        “年輕人,你覺得如何: 那位家主或家主之子,是否有可能昇起癡迷的身火或心火——受癡火的燒灼——他苦惱難眠?”
        “是,世尊。”
        “然而那些癡火——受其燒灼,那位家主或家主之子苦惱難眠——該癡迷已被如來棄絕、根除,如拔起的棕櫚、生機已失、永不再生。因此,他自在安眠。”

常有常有自在安眠:
        婆羅門已徹底解脫;
他不再粘著感官欲樂,
        無積取,心清涼。
既已斬斷一切纏縛,
        制服內心恐懼,
平息了,他自在安眠,
        已達到心的寂止。

——AN III34 (增支部)



安止

凡夫皆有生、老、死,
        卻厭棄受其苦者,
        那些事他不能自免。
見有情受這些苦,
        假如我厭棄,便不適合
        以同樣於他們的方式生活。

持此心態,
        ——了解
        不再抓取——
我克服了對健康、青春、生命
        的一切沈醉感,
        視出離爲安穩。

我的力量升起,
        解 脫清晰可見。
如今再不可能
        求取感官欲樂。
已走上梵行之道,
        我不回頭。                      

——ANIII38(增支部)



無畏
        “有此情形,一個人已棄絕對感官欲樂的貪愛、欲望、喜愛、渴愛、狂熱、執取。接著他重病不起。在重病不起時,他不想:‘唉,我熱愛的那些感官 欲樂要離我而去了、我要被迫離開它們了!’他不悲傷、不苦惱; 他不哭泣、捶胸、狂亂。這便是一個面臨死亡時,對死亡不懼不怕的人。”

——AN IV184(增支部)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ptf/dhamma/nekkhamma/index.html
最近訂正 3-27-2007